未分類

4★不錯【台灣史地,日據時期】–《走出閨房上學校:日治時期臺灣雲嘉地區的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》蔡元隆,黃雅芳

4★不錯【台灣史地,日據時期】-《走出閨房上學校:日治時期臺灣雲嘉地區的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》蔡元隆,黃雅芳 - 蒼野之鷹

 走出閨房上學校以往的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」讓女性就學率一起無法獲得提升,再加上重男輕女的想法,讓女人的地位始終居於男人之下,直到台灣被日本佔領,開啟了一波對於提升女性受教育的趨勢,才讓女人的地位開始逐步追上男人,而《走出閨房上學校:日治時期臺灣雲嘉地區的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》一書,正是以圖像、數據和時代軸來說明,日治時期台灣妹子們的學校生活是如何讓她們開拓了眼界、改變了他們的人生,也讓她們擁有經濟自主的工作能力。

 

遙想過往,日治時期對我們來說,是一個歷史軌跡,真正置身其中的人,是我們的祖父母輩,他們有的人很幸運能夠接受日本教育長大,而有的人因為家中覺得女人不該受教育,讓很多女孩必須從小為家裡分擔農務、照顧不斷出生的弟弟和妹妹,等到這群女孩長大後,她們之中文盲比率依然很高,可她們依舊嫁人小包子,並趕上女人受教育的風潮,讓她們的後代不用再走著她們的路,可以知識和工作能力,來養活自己。

 

讀過不少台灣史,對於日據時代的事件,多以抗爭事件和台灣子弟為日本出征國外居多,很少有人會針對女人在日據時代的生活做一個歷史記錄的留在,這次閱讀本書,從書中獲知許多活在日期時期的少女們的學校生活,但比較可惜的是,本書裡的「我的少女時代」只聚焦在雲林、嘉義的女子公學校。

 

日據時期版本的「我的少女時代」,是普遍是由日方政府推行的政策,他們開啟女子公學校,讓已屆學齡的少女們,離開家中的閨房,上學去讀書,瞭解這個世界上,還有除了家庭以外的天空,當時她們的學習環境,考量到男女有別的關係,讓女子公學校獨立出來,甚至有學校考慮到女學生的安全,還進行預地校園換地行動,為的是讓女學生可以安心上下學,但女子公學校也沒有一直只招收女生,後來也引進男生就讀,只是異類總是比較引人注目,也容易被霸淩,像書中就有一名敘述者男人,回憶起進入女校生活的情況,只記得被學姐們霸淩的經驗,可見不管是那個時代的學校生活,似乎都無法擺脫這種被人霸淩的事,但我們的現況社會又比那時的環境複雜,除了無解的學校霸淩事件一再上演外,還新增網路霸淩事件。

 

清代的教育,女子無才便是德,誤了多少的女性擁有成長的機會,而自從日本殖民後,這樣的觀念被日本政府不認同,他們創建了專為台灣女囝仔設定的女子公學校,可是女孩就學率仍然比不上男孩,這在書中P37昭和8年與昭和10年全台灣地區與北港街學齡、就學數及就學率可以看出。

 

走出閨房上學校-0   

祖母級的少女時代離開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框架,卻也進入一個著重於成為賢妻良母的養成教育,她們的學習和校園生活一點也不遜色於現代,她們離開閨房進入校園後,日式校園生活裡一定有的修學旅行,當然也沒有在她們的生活裡缺席,像北港女子公學校在昭和2(1927)11/16-19,學校日籍訓導喜舍場永盛帶領高年級生約40名前往台南、高雄、屏東等地進行修學旅行;昭和6(1931)11/7由台籍訓導陳向陽等老師帶領一至四年級學生,共240名,前往嘉義做修學旅行,參訪嘉義市博物館、神社、公園及台灣美術展覽會,並於當天午後五點鐘返校;昭和8(1933)由日籍訓導柳澤信子帶領補習生50年前往阿里山修學旅行三天。 

 

至於日據時代的妹子們學習的內容則以烹飪、裁縫、家事、國語(日語)、體操音樂、打字練習、數學、日式插花等等的課程,讓這群女性畢業後,即使不求職,也能勝任主婦職務,像作者就分享她的外婆(P136)是一名十八般武藝精通的人物,外婆能夠飛針走線地縫補破損衣物、下一刻從廚房端出美食佳餚,讓做為孩子的作者問外婆是從那裡學到這些技藝,外婆總是說都是學校教的呀,直到作者外婆病逝,在整理外婆遺物裡,發現一本《昭和18年嘉義家政女學校卒業紀念寫真帖》,看見裡面也留有外婆荳蔻年華的身影,才瞭解原來外婆都是從嘉義家政女學校學會的,但日據時代的校園生活,不完全為了把她們養成賢妻良母,同時她們也曾穿上上衣為日式衣服,穿著大長黑裙去用薙刀去練習相互砍殺,來強化她們的體能和增強她們的防衛性,那時候台灣唯一的薙刀教師森美惠子,是日本本島之外唯一的一名薙刀教師任職於台北市第二高等女學校。

 

等到日據時代晚期,嘉義家政女學校與愛國婦人會互為結盟(P141),成了愛國少女團,主要工作是前往戰死異鄉軍人家中焚香祭拜、贈白衣勇士花束、市葬已故勇士,招待軍隊並協助清洗其衣物、替戰死者舉行慰問儀式,也需要到火車站迎接戰死軍人的骨灰,還要手持日本國旗歡迎他們為國捐軀凱旋歸來。

簡單說,這是一本讓我們可以瞭解日據時代「少女時代」的校園生活記錄,透過學校的歷史記錄和被訪問者的回憶,去拼湊出一個嘉義、雲林的女子教育發展史。

走出閨房上學校-1

走出閨房上學校-2

 

走出閨房上學校-3

走出閨房上學校-4 

P141 被召調出征,軍人會斜肩披上日本國旗、穿上千人針布、手拿奉公袋及出征旗,然後家族感到非常光榮再一起合影留念。

走出閨房上學校-5  

 

【內容簡介】 

一百年前妹子們的學校生活是什麼樣子? 

阿公阿媽小時候都在學校學什麼? 

「公學校」和「小學校」有什麼不一樣? 

灣生故事有好多洋蔥,你都聽過嗎? 

  ~~來吧!跟著女孩兒們走出閨房、上學去!~~ 

  你我生長的土地,臺灣阿嬤的回憶,一段段被大歷史淹沒的小人物故事。 

  「再不寫,就來不及了!」 

  19301940年代,臺灣在日本有計劃的殖民建設下,樹立現代化基礎,造就二十世紀臺灣黃金時代。

   那個年代的活力與富足,奠基並延續了臺灣現代的進步繁華。

   然而,我們對那段時期的「她」卻是如此陌生……

   作者懷抱著地方子弟對臺灣歷史記憶的熱情與堅持,融合自身歷史學專業,投注多年心力於雲嘉地區的教育史研究。除了經營臉書粉絲團「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小辭書」,不定期分享歷史文物小常識,更藉由耆老口述訪談,帶出一個個阿公阿嬤的舊時代點滴。

   日治時期以男性為主力的社會結構中,因為女子教育的開展與發達,培訓了一批新興的社會主力──接受近代化教育的女性。她們為社會注入一股柔性的力量,以女性特有的溫和堅毅,型塑出嶄新的社會風氣。本書不僅從史料中分析日治時期女子教育概況,詳細介紹日治時期雲嘉地區臺灣女子公學校、實業補習學校的設立與意涵,更搭配作者多年從各地蒐集到的老照片、舊文書,一片片拼湊起臺灣教育史研究的空缺。

   另一方面,教育與社會事業的連結,其實與《公學校修身》的教科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早期的修身課程,鼓勵囝仔們個人應該內化「慈善」或「慈善家」的概念,隨著日本社會事業振興政策後,帶著「慈善」或「博愛」的社會事業轉換為具有「社會連帶」的趨勢。社會事業最重要的是供給對象的「公共性」,以國家為主體的社會事業公平、均衡地提供「教育」、「醫療衛生」等服務給民眾,有助於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均衡發展,由此可見,普及化教育與社會事業有著唇齒相依的互補關係,兩者之間也存在協調的必要性。

   本書收錄作者多年珍藏,與日治時期教育和社會事業相關的一手文獻、史料、文物,圖照精彩豐富,並附有深入淺出的背景資料與解析。期盼透過這些一手文史資料的呈現,傳遞簡明易懂的臺灣教育史知識,讓更多臺灣囝仔了解哺育我們成長的這塊土地,所蘊含的過往歷史與軌跡。

 

【作者簡介】 

蔡元隆  現職:   國立中正大學尖端研究中心  研究助理

   蔡献其教育基金會籌備委員

 黃雅芳  現職:雲林縣立興南國小  教導主任

 

註:

 1.出版社:秀威資訊  

2.出版日期:2017/08/20 

3.圖片來源:本書

 引申閱讀 

歷年心得連結:原創言情小說

 精選「原創言情」書單(類別:如甜、都會)

 2017年「月」原創言情小說閱讀清單 

2017年原創言情小說推薦短評 

 2017年「月」閱讀『書籍/小說』心得 

2017年閱讀『書籍/小說』心得推薦短評(不分類別)

 歷年心得連結:出版「小說」書籍

  

Author: 蒼野之鷹∣Starryeagle

閱讀與寫作者。 撰寫「原創言情小說、書籍」心得等文章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